close
追求學問的態度-
答案二字,永遠在疑問句之中──而疑問一定是不會停下來的「動詞」!
晉緯念小學前,自學範圍及思考方式是多麼的無拘無束、寬廣無限,但是,念小學後,開始對「學校的教學」及「老師的答案」產生了崇高至上、唯一標準的無限敬意。不只一次,在國語、英語、數學三個科目上,晉緯在家跟我激昂辯論,「媽媽教的是錯的,學校老師教的、寫的或說的一定是對的」,執意挺老師到底,然而事後都證明,學校老師真的教錯、寫錯或說錯了。又例如,一年級上學期在學校的數學課上,被老師「提醒」-「負數」是五年級才會教到的內容,一年級的答案不會出現負數。之後,晉緯寫數學作業,總是小心翼翼的,深怕自己的答案超出一年級的範圍及超出同學們的深度。這學期,換了一位蕭老師。上星期,晉緯寫數學作業,對我說:「有一題數學題的答案正負數都對,但是我不能寫負數的答案,因為一年級沒有教負數。」我鼓勵他:「你勇敢的把負數寫上去,我向你保證,這學期的蕭老師一定不會說你的答案是錯的。」但他還是猶豫了很久,不敢寫他的答案。經過我再三保證及舉了「這學期我改了很多次蕭老師的錯字及錯注音但蕭老師的態度都非常好」的例子,說明蕭老師是一位可以溝通及接受不同答案的老師,晉緯才勇敢寫下負數的答案。隔天放學回家,晉緯高興的對我說蕭老師沒有把他的答案改錯。這對晉緯來說是多大的鼓勵-可以不受拘束的學習及思考。
上小學一年,晉緯的學習方法及思考方式都明顯的受抑制了,這也是我想讓他自學、把他從僵化的體制內教育拉出來的原因之一。
今日看到張大春老師的文章,張大春說的真好-「答案二字,永遠在疑問句之中──而疑問一定是不會停下來的「動詞」!」這就是追求學問的態度,也是學校老師或教孩子的家長應有的態度-不是用一種標準答案限制孩子的思考,而是要鼓勵孩子提出疑問、寬闊孩子的思考。
答案二字,永遠在疑問句之中──而疑問一定是不會停下來的「動詞」!
晉緯念小學前,自學範圍及思考方式是多麼的無拘無束、寬廣無限,但是,念小學後,開始對「學校的教學」及「老師的答案」產生了崇高至上、唯一標準的無限敬意。不只一次,在國語、英語、數學三個科目上,晉緯在家跟我激昂辯論,「媽媽教的是錯的,學校老師教的、寫的或說的一定是對的」,執意挺老師到底,然而事後都證明,學校老師真的教錯、寫錯或說錯了。又例如,一年級上學期在學校的數學課上,被老師「提醒」-「負數」是五年級才會教到的內容,一年級的答案不會出現負數。之後,晉緯寫數學作業,總是小心翼翼的,深怕自己的答案超出一年級的範圍及超出同學們的深度。這學期,換了一位蕭老師。上星期,晉緯寫數學作業,對我說:「有一題數學題的答案正負數都對,但是我不能寫負數的答案,因為一年級沒有教負數。」我鼓勵他:「你勇敢的把負數寫上去,我向你保證,這學期的蕭老師一定不會說你的答案是錯的。」但他還是猶豫了很久,不敢寫他的答案。經過我再三保證及舉了「這學期我改了很多次蕭老師的錯字及錯注音但蕭老師的態度都非常好」的例子,說明蕭老師是一位可以溝通及接受不同答案的老師,晉緯才勇敢寫下負數的答案。隔天放學回家,晉緯高興的對我說蕭老師沒有把他的答案改錯。這對晉緯來說是多大的鼓勵-可以不受拘束的學習及思考。
上小學一年,晉緯的學習方法及思考方式都明顯的受抑制了,這也是我想讓他自學、把他從僵化的體制內教育拉出來的原因之一。
今日看到張大春老師的文章,張大春說的真好-「答案二字,永遠在疑問句之中──而疑問一定是不會停下來的「動詞」!」這就是追求學問的態度,也是學校老師或教孩子的家長應有的態度-不是用一種標準答案限制孩子的思考,而是要鼓勵孩子提出疑問、寬闊孩子的思考。
張大春老師原文: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